这个“看脸”的时代,为医疗美容行业的疯狂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根据德勤发布的报告,2018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310亿元,2022年将超过4800亿元。
怀揣着对美貌及其衍生价值的追求,无数人奔赴整形手术台。医美App,就是为这一群体量身定制的信息平台和交流社区,同时也是链接医美机构与终端消费者的营销平台。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万人在此交流分享整形心得和案例,获取机构和医生的专业意见,选择平台推荐的机构和产品,甚至是通过平台办理分期付款方案。
一批医美App快速崛起,其中的佼佼者已在筹备赴美上市,预计估值或达到20亿至30亿美元。
不可否认,医美App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医美市场的繁荣。但硬币的反面,却不乏诸多负面传闻以及来自消费者的质疑。最近的一个案例是:十几位女性用户曾通过某医美App选择了成都某医疗机构进行手术,却遭遇整形失败、维权未果,其中3位女士向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发起诉讼,这起案件已于10月19日开庭。
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:医美App火爆背后,究竟存在怎样的乱象和隐忧?当平台方为了流量和营收,将更多追逐美貌的男女送上手术台,其收获的利益与其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又是否对等?
我们选择了四大具有代表性的医美App――ABCD进行研究,最终产生了以下结论和思考。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一、医美App,比你想象中更能赚钱
如果你以为医美App只是依靠流量赚一点点广告费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目前,医美App的最大盈利渠道是广告。根据平台官方发布的信息,AB两家平台收入中,50%以上来源于广告。
除了广告以外,平台营收还包括参与分销获得的佣金、保险业务收入、自营业务收入等。公开信息显示,AB两大医美App凭借用户和数据优势,已经踏出了自营或直接参股医美机构的一步。相比于广告,这些收入同样不可小觑。
正是因为商业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间,医美App获得了资本的青睐。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医美App商业化运营概况。其中的领头羊称2016年已实现盈利,2017年平台成交额达60亿元,拉动医美产值150亿元,其至今累计融资额超过15亿人民币。
可见,医美App从“人造美”事业中获益匪浅。那么,它们是否履行了对消费者、对行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呢?
二、满屏幕都是好评,消费者的差评去哪儿了?
对于整形消费者来说,最具参考价值的内容就是其它消费者的真实案例和心声,这也是医美App最根本的价值所在。
然而,打开各大医美App,满屏幕齐刷刷的好评令我们感到困惑:在整形消费纠纷频发的当下,平台上的所有医院和产品几乎都维持“0差评”,这合理吗?
随后我们发现,在微博、论坛、贴吧、知乎发帖控诉平台方“删差评”的医美App用户不在少数。
例如一位A平台用户就在贴吧表示,自己以及其它几位赴韩整形失败的用户发布的差评遭删除,平台方面给出的理由是“涉嫌诽谤”且医院方已出具律师函。
还有更“骚”的操作――
我们发现,一位B平台用户针对成都某医疗美容门诊部的“进口伊婉玻尿酸”产品发表了差评,在该平台上还能看到存留的评价信息。然而,在该产品的主页上,这条差评并没有被收录进去。评论区被收录的3条评价内容,无一例外全是好评。
除了差评离奇消失以外,好评也存在“注水”的嫌疑。
不少产品显示的好评总数,居然高于用户评价条数之和。例如下图显示“好评”有23条,但页面仅仅显示了3条五星评价,另显示有14位用户“没有留下评价”而被折叠,总数相加位17条,远远达不到23条。
至于互联网平台常见的“水军刷单”问题,在医美App界也不是什么秘密,就不赘述了。
另外还要插播一个槽点――
各大医美App争相推出了“日记返现”政策:用户发表符合规定的整形“日记”,就可以获得从数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的返现奖励,这也成为了用户分享原创内容的一大动力。但是,我们研究了这些日记,发现很多用户发布的“整形前”照片不仅完全素颜,还不注重角度和打光,活脱脱的“自黑”。而“整形后”的照片,不仅妆发齐全,角度、光线考究,而且开了无敌的美颜功能,极具误导性!嗯哼~是不是欺负各位看官都没用过美颜?
三、无证机构和无证医生横行,平台监管缺位
前段时间,《城市信报》曝光青岛市某医疗美容门诊部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,属于无证经营。然而,这家无证医美机构却摇身一变,作为正规机构成功入驻A平台。
我们在各大医美App上搜索了这家无证医院,结果令人大跌眼镜――
BCD三家平台上,这家无证机构不仅没有被下架,而且还处于可接受预约的状态。当然了,关于这家医院的评价也必须是清一水的“好评”。
涉事方A平台虽然已经下架了这家无证机构,但平台上很多用户针对该机构的好评还在,不排除依然会有消费者因为这些令人心动的好评,掉进这家无证机构的陷阱。
上述案例已经能够说明:这些医美App推荐的整形机构,并非全都是正规机构,而平台宣称的“审核机制”,显然并不那么靠谱。
此外,我们还在这四大医美App上发现,平台推荐的很多医院和医生居然没有上传相关执业资格证件。究竟是没有上传证件,还是压根就没有证件,这一点无从得知。
例如A平台虽然设置了查看机构和医生执业资格证件的入口,但实际上,显示“没有上传”、“没有数据”的情况非常普遍。
B平台干脆没有规划这样的入口。不仅不对用户提供医院和医生的相关资质证明,而且还发布了“免责声明”,公然宣称平台对于信息是否真实、准确、合法不负责。
我国《刑法》规定,未取得医师资格从事医疗活动的,构成非法行医罪。假如医美App罔顾平台监管责任,纵容无证机构和无证医生在平台上开展营销行为,是否应该承担连带责任呢?
四、平台入驻医院大量存在涉嫌违反广告法的营销行为
抛开医院是否资质齐全不论,我们发现,各大医美App上入驻的绝大多数医院,都存在公然违反广告法的营销行为。
正在实施中的《医疗广告管理暂行办法》规定,不准利用患者、卫生技术人员、医学教育机构及人员以及其他社会社团、组织的名义、形象作证明;不准涉及医疗技术、诊疗方法、疾病名称、药物;不准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。此外,《广告法》还规定不得夸大宣传。
然而,四大医美App上的绝大多数医院,都涉嫌违反广告法进行宣传。我们随手截取了某平台上一家医院对旗下整形产品的公开介绍:
毫无疑问,这样的营销操作不仅涉嫌违反法律,同时有可能对消费者形成误导,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切身利益。
当平台以海量消费者为筹码吸引医美机构入驻,并大肆赚取广告费和佣金收入的时候,是否也应承担起规范规范入驻机构行为的义务,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呢?答案早已不言自明。
五、售后保障堪忧,消费者整形失败难维权!
任何整形都是有风险的,纹个韩式半永久都有可能造成感染的风险,更别说打针、削骨、隆鼻等手术了。那么,平台方在向消费者推荐医院和医美产品的同时,是否提供了相称的售后保障呢?
据我们观察,四家医美App中,B家“一枝独秀”,不仅没有公布任何具体售后条款,反而发布了前文提到的“免责声明”,堪称0售后。其它三家都搭建了售后体系,包括极速退款、保险和先行赔付的服务。
只不过,售后服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,表现却不尽如人意。不少用户反映在整形失败后遭遇平台和医院拒绝担责,维权困难。例如本文开篇网友“李小胖爱健身”整形失败手术失败后,A平台客服并没有及时帮助她处理问题,也没有启动事先承诺的“先行赔付”措施,她认为平台与医院相互推诿,不负责任,于是一纸诉状将它们告上法庭。
此外,值得注意的是,平台所谓的“先行赔付”,并非赔付消费者因为手术失败导致的所有损失,而是赔付成交金额,即手术费用!也就是说,假如消费者花3千元整形失败,哪怕后期修复需要花费10万元,平台也最多“先行赔付”3千元。而且,消费者要真正获得平台方的赔付,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,以及满足相对严苛的条件。
以C平台为例,以下是平台公示的先行赔付方案:
看来,医美App的售后方案,或许只是“看上去很美”而已。
六、“鸡肋”的保险服务:严重感染仅赔400、面瘫仅赔3000
前面我们提到,ACD这三个医美App都推出了保险服务。
先来看A平台的“X气保”。从保险种类来看,A平台仅针对微整形和眼鼻手术项目提供保险服务,价格不高,但保额令人很想吐槽:严重感染赔400、血栓赔2000、面瘫赔3000、因手术或麻醉身故(身亡!)赔50000……面对这样的赔付标准,我们只能说“聊胜于无”吧。
再看C平台的“美x保”:保险种类比A略大,分为基础方案和尊享方案,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行选择,但保额也是一言难尽……
最后是D平台提供的保险:相比前两者保险范围更大、保额最高值更高、保险方案也更灵活,但从保额来看,依然显得鸡肋。
以上就是此次头号体验家针对四大医美App的研究结果。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,我们产生了一个悲观的想法――如果一位用户试图通过流行的医美App选择整形医院和产品,那么ta最需要的一件东西,或许叫做“运气”吧。